朱煜《惠崇春江晚景》(三下1课)课堂实录、教学设计
更多语文名师精彩课例,请点击阅读
小学语文名师课例第一辑(视频、实录、设计238节)
初中语文名师课例第一辑(视频、实录、设计66节)
五下1课《古诗三首》(《四时田园杂兴》《稚子弄冰》《村晚》)教学设计
朱煜《惠崇春江晚景》(三下1课)
课堂实录、教学设计
朱煜老师执教的古诗是苏轼的《惠崇春江晓景》,你可能会发现我们教材中的是《惠崇春江晚景》。其实在古诗里面,“晓”和“晚”经常会写混,因为这两个字的字形很相似。就这首诗而言,可能“晓景”更符合诗的内容,或者说更符合画面的内容。为什么这么说呢?这首诗写的是早春的景色,同时整首诗描写的事物非常清晰,光线明媚——竹外桃花、春江水暖、鸭,等等,都历历在目。所以可能“晓景”更恰当一些。
课
文
呈
现
课
堂
实
录
第一板块 故事引入
师:上课之前,我听大家背了许多古诗,背得非常熟,声音响亮,口齿清楚。今天我们要学一首课外的古诗。它的作者是苏轼,宋朝的大文学家,大书法家。。他有一个别号,叫东坡居士,所以别人也把他叫作苏东坡。听说过吗?
生:听说过。
师:北宋有个和尚,叫惠崇,是个画家,也是诗人。惠崇曾画了一幅画,题为《春江晓景》。后来,苏东坡看到了,就为此画写了一首诗,就是《惠崇春江晓景》。时间过去了九百多年,那幅画已经不见了,但这首诗留下来了,而且脍炙人口,广为传颂。几十年前,有个大画家叫丰子恺,他根据这首诗重新画了一幅漫画,给它取了一个名字,叫作“春江水暖”。同学们,我们现在欣赏这幅漫画,猜一猜,苏轼在诗里会写哪些春天的景物?
(注:图片来源于网络)
生1:他会写鸭子。
师:有可能啊。
生2:他会写柳树。
生3:可能会写到一些桃花。
生4:会写江边的房子。
生5:可能写了刚露出头的小草。
师:是啊,这是春天非常有代表性的景物。
生6:还有春笋。
生7:还有可能写到春雨。
师:春雨细如丝,春雨贵如油。最近上海就下了很长时间的春雨,大家的想象力非常丰富,有的从植物上来讲,有的从季节、气候这个角度来说,很好! 老师把苏东坡在惠崇的画上看到的内容打出来。(出示诗歌前三句,学生齐读)
师:如果说前三句作者写了看到的内容,那么作者在第四句写的是什么内容呢?
生:我猜是想到的内容。
师:为什么这样猜?
生:因为老师经常说,看到的,想到的。
师:现在我们把这首诗补充完整。
第二板块 初学古诗
师:先听老师读诗。(教师朗读古诗)
我再读一遍,仔细听好那些不认识的字的读音。(教师再读古诗)
同学们是不是已经发现老师的读法与大家平时的读法不一样?
生1:我看到屏幕上每个字下面都有一条竖线或者一条横线。有些有横线的字,老师拖长音。
师:很聪明,学习就是要注意观察。你发现了老师屏幕上的一个很重要的细节。
生2:我发现押韵的字,老师也是念长音的。
生3:标竖线的字读得很果断。
师:很果断,字音很短促。
生4:标竖线的字要读得短一点,标横线的字要一口气念完,要念长一点。
师:我们现在学习的古诗大都是格律诗。念格律诗,如果碰到第二、第四、第六个字下面是横线,那就是平声字,要读得长一些。如果第二、第四、第六个字下面是竖线,那就是仄声字,要读得短促一些,这些就能读出格律诗特有的节奏。好,学着老师的朗读,自己来试试看。(学生自己试读)
师:谁愿意是示范读?
(生1朗读一遍)
师:有几个字音没有读准,不要紧,我们一起来帮助你。
(生2朗读一遍)
师:如果你的语速再慢一点,就更好了。和老师一起读。
(师生齐读古诗)
(学生齐读古诗)
师:进步很大。大家在读诗时,有哪些不理解的字词?
生1:什么是蒌蒿?
师:哪位同学可以解答?
生2:蒌蒿是一种植物,可以吃的。
xue
师:你怎么知道?
生2:我尝过的。
师:原来如此。(学生笑)
生3:什么是河豚?
生4:河豚是一种鱼,吃起来很鲜美。
生5:如果弄得不干净的话,会导致人中毒的。
师:河豚在春天的时候会从海里洄游到江水里产卵。这种鱼不大,味道极为鲜美。黄浦江里就有。但它的血液、肝脏有剧毒,人吃了,会中毒而亡。不过,因为它的味道实在太好了,所以嘴馋的人总想吃,有一句话叫作:拼死吃河豚。
生5:我还有一个问题,什么是“欲上时”?
师:你的问题很有质量,谁能解答?
生6:就是“最好的时候”。
生7:就是“它现在是最多的时候”。
师:“欲上时”就是河豚逆流而上回到江里的时候。
我也有一个问题,和大家分享。为什么看到了前面的那些景物,苏轼只想到了河豚?
第三板块 读懂古诗
师:这是写春天的诗,在这首诗里,你通过哪些字、词感受春天的信息?
生1:“桃花”两字能让我感受到春天。
生2:看到“水暖”我就知道春天来了。
生3:我觉得“春江”这两个字可以看出春天。
生4:还有“蒌蒿满地”......
师:为什么?
生4:因为蒌蒿都那么多了,说明春天来了。
生5:还有河豚欲上时,说明河豚都知道春天来了。
生6:还有芦芽。
师:知道什么是芦芽吗?
生7:是刚刚生出来的芦笋。
生8:还有“三两枝”也可以看出春天来了。
师:为什么?
生8:因为是“三两枝”,说明植物开始生长了。
师:同学们说得非常好。让我们一起朗读这首诗,一边读,一边想象诗中景物构成的画面。
(生齐读)
师:江南的春天,小草钻出土壤。树木萌发嫩芽,竹子正在拔节。一群鸭子在江水里欢快地游着。岸边地蒌蒿正成片生长。让我们再读一遍。
(生再次齐读)
师:你看到了什么?
生1:我看到了小草正在发芽。
师:你看到了什么?
生2:我看到鸭子在水里游泳。
师:多么富有动感的画面。你看到了什么?
生3:我看到了桃花,桃花正在绽放。
生4:我看到了满地的蒌蒿,竹子旁边还生出了几棵嫩嫩的竹笋。
师:多美好的画面。
生5:我看到了春天的溪水。
师:潺潺的溪水慢慢流淌。
生6:我看到了翠绿的竹子在生长。
师:说得真好。竹子翠绿,桃花粉红,江水清澈,,还有白色的鸭子。多么丰富的颜色。这不正是春天的特点吗?
这么多景物,要画在一幅画上,该如何安排它们的位置呢?哪些画得远些,哪些画得近些?
生1:桃花和柳树画在远一些的地方。
生2:蒌蒿、芦芽要画得近一点。
师:为什么这样安排呢?
生2:因为芦芽很短,要离得近才能看到。
师:同学们想到了远与近。好厉害。除了远与近,还能从诗中看到什么?
生1:我看到了植物和动物。
生2:我看到了高和低。桃树是高的,蒌蒿是低的。
生3:我看到多和少。桃树很少,蒌蒿很多。
师:同学们说得真好啊!一首小诗,竟然能让我们从这么多角度来欣赏,真是奇妙啊。请大家听我来诵读这首小诗。(配乐朗读)
请大家跟着音乐一起来读。
(学生齐读)
师:还记得老师刚才分享的疑问吗?为什么诗人会想到河豚?
(出示课件)河豚宜与蒌蒿、荻笋同煮。——《本草纲目》
注:荻笋即芦芽。
师:《本草纲目》是一本伟大的医药书。看了这个小资料,大家猜到答案了吗?
生:我知道了,蒌蒿和芦芽可以解毒,所以要与河豚一起煮。
师:是的。难怪苏轼会见到蒌蒿就想到河豚。
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小诗,大家根据自己的经验理解了诗意,还学会了从不同角度欣赏它。希望以后大家读诗时能用到这个方法。
下课。
教
学
设
计
教学目标:
1.介绍诗人苏轼和古诗创作背景。
2.欣赏丰子恺与本诗相配的漫画《春江水暖》,猜一猜苏轼在诗里会写哪些春天的景物。
3.总结学生想象的角度。
4.出示前三句诗。提问:如果说作者前三句写了看到的内容,第四句会写什么内容呢?
5.出示整首古诗。
第二板块 初学古诗
1.教师范读古诗。
2.引导学生发现老师朗读的方法。
3.学习老师的读法,练习朗读。
4.组织学生讨论不理解的字词意思。
5.教师提问:为什么看到了前面的那些景物,苏轼只想到了河豚?
第三板块 读懂古诗
1.教师提问:这是写春天的诗,在这首诗里,你通过哪些字、词感受春天的信息?
2.齐读古诗,一边读一边想象诗中景物构成的画面。
3.再读古诗,说说你看到了什么。
4.教师提问:这么多景物,要画在一幅画上,该如何安排它们的位置呢?哪些画的远些,哪些画得近些?
5.配乐朗读古诗。
6.课件出示:河豚宜与蒌蒿、荻笋同煮。——《本草纲目》注:荻笋即芦芽。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诗人看到蒌蒿、芦芽会想到河豚。
7.总结学法。
1.介绍诗人和古诗创作背景的形式要贴近学生兴趣。语言不能太"官方”。“现代语言”、讲故事、漫画等形式更吸引学生。
2.古诗的学习在于“看见”。借助漫画想象诗景;抓住诗中景物感受春天。
3.学生自主提问、集体讨论解决。从提出问题到参与讨论,学生有思考,这样的学习过程是积极主动的。
4.课外资料的恰当补充和运用。朱老师引入课外资料,引导学看了材料后猜一猜诗人想到河豚的原因是什么。